English

自考校园文化的客观实在性

2000-05-10 来源:光明日报 陈玉林 我有话说

自学考试体制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,是没有围墙的大学。就整体而言,它不仅没有物质形态的边界,其行为所及也没有限定的范围。惟其如此,我们可以说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,甚至不是完整的大学。于是有理由质疑:“校园”安在,又何来“自考校园文化”?

精神无疑产生于物质、依赖于物质。自学考试体制既然是高等教育类型的一种,就有它运作的场所、传导的介质和表现的形态。同其他正规或非正规的大学一样,教师、学生、教材、教学活动、相关的设施设备以及组织机构和管理者等等这些交互作用的主、客体,在自考中全都离不了,也就是说它要依附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客观条件而存在。我们把所有这些物质条件以“校园”总其大成,“自考校园文化”就有所附丽、其概念的凿凿确定也就顺理成章了。社会物质运动总要借助于精神运动而且总能转变为精神运动,像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规章制度、思想观念等都是社会物质运动的产物,这些东西又反过来或影响或指导着社会物质运动。自学考试本来已经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要素,在其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并发展起新的文化品类和样法。这是毫无疑义的。那么,自考校园文化到底如何定义?我们认为自考校园文化涵盖自考的一切方面,应是自考物质存在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凝结。但又不止于此,还包括自考这项事业整体的影响所及。简要地说,自考校园文化是指由自考而生发的一种文化、教育资源及其运作过程和结果。是以自考生为主体,在自考的环境氛围下孕育、酿造并具有集约特色,以育人出成果服务社会进而变革社会为目的的一种群体文化。

世纪之交,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科学的时代。知识量的激增,使终身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必然选择;高科技的广泛应用,又为全民教育的实施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,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手段。21世纪的教育将发生根本性的伟大变革,其模式是:在培养目标上,从“专才”转向“通才”、“适才”;在教育时限上,从职前转向终身;在教育空间上,从学校转向社会;在教育方式和手段上,从言传身教转向多种媒体共同作用;在教育目的上,从着眼于经济和政治转向着眼于众人和个人,从提高人的知识技能转向人的全面发展;在教育本质特性上,从施行灌输、强制接受以体现教育者意志转向开创学习化社会。当然,这样的转化不是无条件的,也不应绝对地称道弃旧图新,但教育要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,这是不容置疑的。

当此之时,自学考试体制真可谓应用而生了,也可以大展身手了。它有全新的教育思想、确定的教育宗旨、具体的教育目标、可行的教育途径、实践需要的专业设置、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及精干适用的教育内容。自考生比之于全日制在校生更有着诸多的不同,他们的自立能力、自主意识、自信心上进心都很强,并且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某一方面的专长。但他们缺乏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全面的文化素养,缺乏教师经常而及时的导和教,缺乏同学间的切磋,缺乏校园健康向上的群体氛围的熏陶砥砺,缺乏校园团队生活的纪律约束。自考校园文化从根本上说是自考生营造的文化、是特殊教育方式下形成的文化,因此这种文化形态同一般校园文化特别是全日制大学校园文化相比,将会有很大的差异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